当前位置:首页>文史视点

漫话土家农业习俗
来源: 市政协 发布日期: 2017-09-18 作者: 戴楚洲 ?

 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,武陵地区历代祖先胼手胝足,辛勤劳作,生产技术不断提高,形成以稻谷为主的农业经济,成为稻作文化发祥地。土家族人应用收割脱粒的搭斗扳谷,加工稻米的风车扬谷、碾滚碾米、舂碓,加工玉米的推磨、面筛筛玉米面、簸箕簸去玉米面中糠皮,积淀丰富内涵的农耕文化,成为土家族文化的组成部分。
  据民族古籍记载,自秦汉时期以来,“刀耕火种”是土家祖先原始的生产方式,是适应自然的生产技术,故《汉书》载:“刀耕火耨,民食鱼稻。”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竹枝词》这样描写土家风情:“山上层层桃李花,云间烟火是人家;银钏金钗来负水,长马短笠去烧畬。”清代《嘉庆恩施县志》还载:“刀耕火种皆妇女。”每当春耕之时,土家山民伐木烧畬,利用草木灰肥就地播种杂粮,不施肥、不灌溉。土家先民烧畬时注意森林防火,火不熄灭,人不离开。正如土家族摆手歌所唱:“落叶草地都晒干,烧山先把火路拦;放火烧山放倒火,平安无事心放宽。”
 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,土家先民逐渐开荒挖土,因地制宜种植作物。在村落旁边或者海拔较低的旱地栽种麦子、棉花、花生、油菜、干蔗、葵花、西瓜、蔬菜和麻,在远离村落的山坡或者土溶上面,种植玉米、小米、荞麦、高粱、芝麻、大豆、黄豆、绿豆、红豆、滚豆、豌豆、土豆、红薯、凉薯、茶叶、烟叶等农作物。土家祖先世世代代“耕读传家”,故清代永顺县土家诗人彭勇功在《竹枝词》说:“男负犁来女负筐,桑麻农事细商量;耕田锄地无他事,古风尚忆古羲皇。”土家人在农事劳作时,互相帮工、团结互助,习以成俗,故有“一家有事、百家帮忙”之说。锣鼓一响,众人主动前来做白工,土家山寨仍然保留乐于助人的美德。凡是集体劳动,土家族人用打锣鼓的方式鼓舞士气,激励民众。清代《同治龙山县志》记载:“土民群事翻耕、插秧、芸草……间有鸣钲击鼓歌唱以相娱乐者。”这种生产形式还在土家山区流行,挖土打“挖土锣鼓”,薅草打“薅草锣鼓”,土家语叫“锣鼓哈”。集体挖土、薅草和植树造林等,土家族人都唱锣鼓歌。土家族人在山区披荆斩棘、拓土垦荒,创造了劳动与歌谣相结合、既娱神又娱人的“挖土锣鼓歌”。群体劳动需人指挥,土家先民便把原来驱赶野兽的锣鼓演变成为挖土锣鼓。谁家挖土,主人请来擅唱山歌的歌师傅站在前方,一人打鼓,一人应着鼓点敲锣,挖土人排成“一字”队形,应着锣鼓节奏前进。锣鼓间歇,歌声即起。唱到高潮之时,挖土人齐声帮腔。“挖土锣鼓歌”内容分为《歌头》、《请神歌》、《扬歌》和《送神歌》四个部分。“挖土锣鼓歌”历史悠久,具有研究土家文艺的学术价值。2006年,龙山县和古丈县共同申报的“土家族挖土锣鼓歌”被省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薅草锣鼓歌”是土家族人创作的生产与文学相结合的古老歌曲,具有音乐和实用价值。元明清土司时期,土地为土司王所有,由土民集体耕种。清代《同治桑植县志》记载:“夏日薅草,集垄上俯仰挥锤。两个对讴,庄谐间作,锣鼓应之,名曰打锣鼓。”《民国慈利县志》还载:“四月农忙,薅草分秧;又或植物,采茶条桑;是利用众,击鼓其镗;桴落歌纵,慷慨激昂;搬演故事,贯珠引吭。”土家族人在薅草、采茶时,请两名歌师在田间地头、劳动队伍前方唱歌,一人敲锣,一人打鼓,两人唱和,其内容有《歌头》、《请神歌》、《扬歌》和《送神歌》四个部分。《歌头》和《送神歌》多为固定歌词,如“歌台立山寨,众人把歌赛。放开噪子噪放开,薅草歌儿唱天外。”《请神》为请土地神和八部大神等。如《请歌娘歌爷词》唱道:“歌台周围唱歌人,内三层来外三层;台上台下把歌唱,五湖四海传歌声……从此山歌传后人,世上歌声闹沉沉。歌台搬到土家寨,土家有了唱歌人。”《扬歌》是既有土家故事《百果花》和《东山郎西山妹》,又有《杨家将》和《说岳全传》等。歌师还可根据土家族人干劲进行褒贬,如“薅草几十人,妇女有干劲,赛过穆桂英。”看见大家鼓劲就唱:“天上云赶云,地上人追人;个个追得汗琳琳,浑声都是劲。你追我又赶,锄头似雨点;大家都想往前赶,人人赛神仙。”收工之时,就唱《送神歌》等。薅草锣鼓歌唱腔有高腔和平腔,共计30多支曲牌。鹤峰县薅草锣鼓歌体裁有穿号子、荷叶锣鼓、讲书锣鼓等。2008年,“土家族薅草锣鼓歌”被国务院公布为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”。2009年,桑植县土家艺人毛志家等人演唱的《薅草锣鼓歌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。
  武陵地区随处可见、宛如山水图画的千百年梯田、水汪汪溶田,是历代土家祖先改造自然、开土造田、推广水稻的劳动结晶。土家先民看见山里溪水可以利用,就把偏坡、溪畔改成梯田,保持水土。田丘不计大小,能够插秧就行,这就是武陵地区斗笠田、蓑衣田和巴掌田的来历。雷公田是依靠雨水的稻田,故要冒雨抢耕。如果半夜下雨,辛勤的土家汉子把火把绑在牛角上犁田,故清代永顺县竹枝词《冒雨抢水》写道:“夜半忽然暴雨淋,牵牛冒雨抢田耕;灯笼悬挂牛角上,满垄满山叱犊声。”土家民歌唱道:“半夜落雨半夜耙,牛角上面绑火把;隔得三天不下雨,水田干成八月瓜。”永定区罗水乡龙凤梯田是稻作文化的历史遗址。2013年,国家农业部组织开展“中国美丽田园”推介活动,龙凤梯田被评定为“中国美丽田园”十大梯田景观之一。 因此,永定区和罗水乡两级政府以打造最美田园为目标,切实保护龙凤梯田,多次举办插秧节和摄影展等旅游活动。 土家族人把握时令,在清明、谷雨之间播种育秧。“开秧门”是土家族人田祀习俗,即在谷种下田后的第四个卯日或者辰日、午日,举行“开秧门”。栽秧这天,主人盛宴款待调工换日、帮助插秧的亲友邻里,俗称“插秧酒”。主人家菜肴中间有碗腊肉,履盖一块手掌大的“盖碗肉”,由插秧高手吃。席间讲四言八句,如主人给插秧人盛饭时说:“来个满碗”,答曰:“谷粒饱满”。饭后,主人送插秧人油炸干鱼,即如清代土家《竹枝词》所言:“栽秧插禾满山啼,正是栽秧插禾时;口唱秧歌骑秧马,晚来还带鳢包归”。“开秧门”由老者先扯第一个秧,置于田坎上,其余插秧者下田开插。快结束时,大家聚在一丘田里比赛,插得快的人向主人砸泥巴。到了最后,田里上演一场你追我赶的游戏。土家人把它叫做"糊仓",糊寓意“富”。2012 年 ,永定区文化馆申报的 王家坪镇“土家糊仓习俗”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插灰秧是土家族人施肥方法,用于瘦瘠稻田。砍草烧成草木灰,与桐枯、菜枯、鸡粪、人畜粪拌合发酵,用脚踩成泥状。每个插秧者取盆分装此肥。每插一株就将秧根往盆粘点肥料,一并插入田间,土家族人称之为“安蔸肥”。用这种有机肥作基肥,氮磷钾含量高,稻谷饱满,增产增收。
  土家祖先修山塘、筑水坝、开水渠,使用筒车、绞水车和龙骨车等灌溉工具,改善水利设施。筒车用竹或木制成,边沿捆大竹筒。置筒车于溪河之畔,借水力转动车轮,竹筒沉于水中舀水。至顶点翻转倒入水槽,流入稻田。土家族人还用戽斗、龙骨水车等工具。“戽斗”用木制成,两边安有绳子,二人引绳提斗吸水,注入田里。“龙骨水车”是木制水车,将规格一致的木板用木榫连接成环带形,用力踩动,让木板搅水入田。 

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界市委员会主办 张家界市电子政务办维护 湘ICP备05011906号  E-mail:

Copyright 2007-2009 zjj.gov.cn 【建议浏览分辨率1204*768】

地址:张家界市永定区南庄坪 邮编:427000 电话:0744-8298711 传真:0744-8298700